對于母校,內心深處總有一種難解的情結,學生時代的記憶依然是色彩斑斕般的醉人,歷久彌深。不說別的,單是校園內外的景象早已牢牢地定格在腦海深處;可親可敬的老師們慈祥而忙碌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浮動……,母校既給了我們知識營養(yǎng)又給了我們學習的快樂,母校就是我們青少年時代的“尋夢園”。
二十四年前,我考入臨川一中就讀高中。當時堯祥明老師做班主任,執(zhí)教物理課程。那時他很年輕,寫得一手漂亮字體,解題速度很快,但我并不怎么習慣;班級人多,都是各校升上來的優(yōu)秀學生,因此常常羞于舉手發(fā)問。當時堯老師就住教學樓旁的二層磚木結構樓房的下層,偶爾我也會主動去求教,他會很仔細地再講解一遍,直到我明白為止。時間匆匆,不久堯老師被外派進修了,換了年紀較大、深度近視、頭發(fā)花白的鄒常仁老師任班主任,執(zhí)教英語課程。鄒老師對我們關心倍致,大小事情都要求得很仔細,也比較嚴格,打掃衛(wèi)生生活細節(jié)之類都親自上陣指教。他當班主任期間我們班風嚴謹、秩序井然,我也從年齡偏小、不夠成熟的少年學生變得漸漸明白事理了。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我們班英語基礎一般,我更是沒有經過“正規(guī)”學習:換了幾個學校,英語都不重視,到上高中早已“云里霧里”了。鄒老師教我們英語費盡心機,他徹底拋開了高中教材,為我們度身訂做“特色”教材,從初一年級課程開始,重新教我們單詞、語法、糾正錯誤發(fā)音。經過三年艱辛努力,我們班英語高考成績普遍大有提高,我也以85分的高考成績順利結束了難忘的中學時代。這三年打下的良好基礎使我終身受益,也倍增了搞好學習的勇氣,回想到此,真是無限感懷、無限感激!
記憶中臨川一中學習風氣非常濃厚,教學工作抓得非常嚴謹,老師們個個朝氣蓬勃,認真負責,經常不辭辛苦、不圖回報地加班加點地工作,對成績落后的同學單獨輔導,對成績良好的學生又是“快馬加鞭”地督促。華宇楨老師就是這樣一位好老師,語文課上得精彩、生動,人也和藹可親。當時我喜歡寫點東西給《贛東報社》之類,華老師給了我諸多的指點和鼓勵,因此更加喜歡上他的課了,考入工科院校后,高中時期打下的語文基礎使我能夠得心應手地參與大學文化社團的組建工作。高中三年(我們是首屆高中讀三年,數理化各科老師給我們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升入大學后,無論是高等數學、理論物理、普通化學還是其它專業(yè)基礎課我都能從容應對,這無疑得益于母校的老師們。
八十年代初,文革結束不久,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國家在教育方面雖然高度重視,但投入的資源還不充足,師生們生活條件普遍艱苦.臨川一中當時沒有足夠像樣的宿舍,記得學校禮堂都住滿了學生,因此學校一開大會,黃華昌校長就站在一個露天水泥乒乓球臺上講話.文教體育設施也比較簡陋,缺少正規(guī)的球場,足球當然就更沒得踢了.好在有一個池塘,跑道就圍繞著它而設置,我們內心也很滿意的了.食堂一樣很擁擠,一到開飯時常常圍得水泄不通.但這些并沒有影響老師們教學和學生們求知的熱情。
臨川一中作為全省知名的重點學校,有著優(yōu)良的教學傳統(tǒng),高考升學率一直名列全省前茅,但高考升學壓力一樣非常巨大.黃校長作為一位有魄力、能激人向上的領導,常用“千軍萬馬涌向獨木橋”來形容當時競爭的激烈程度,給人以強烈的震撼。盡管教學任務非常繁重,學校在素質教育和文體活動方面依然氣氛活躍,教學大樓走廊上常有各式各樣的智力題、興趣題,還會邀請師大的老師們作一些專題講座。為了舒緩緊張的學習壓力,學校提倡長跑和晨練,老師們還教給我們提高睡眠深度和質量的方法。為了鍛煉身體,我常常天蒙蒙亮就起床,腳綁沙袋,一跑就是四五公里,回到住處,長輩們還沒有起床呢。這種鍛煉曾使我獲得校運會5000M跑第五名的成績。校園里鍛煉氣氛也很濃厚,每晚九、十點鐘總能看見同學們在跑步、練單雙桿。 當然,同學們挑燈夜讀、熄燈了還在思考交流的情景就更是觸目可見了。
近十年來,我因工作變動和承辦企業(yè),業(yè)務工作和社會工作較為繁忙,少與母校聯絡,但關心之情從未磨滅。最近,我因受聘于著名的蛇口育才教育集團任某職,又有機會接觸教育部門了。為此,我特意查找母校網站,得知母校在堯校長的領導下越辦越精彩,條件也越來越得到改善,校友們在國內外不同行業(yè)不同崗位都有不俗的表現,真是由衷地感奮和驕傲!“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勝舊人”。衷心祝愿“才子之鄉(xiāng)”的菁英母校繼續(xù)前進,廣與國內外一流學校來往交流,為國家培養(yǎng)輸送更多的英才,為家鄉(xiāng)爭得更多的榮譽。